师资队伍
首页 >> 师资队伍 >> 科研团队 >> 正文
智能检测与模式识别研究团队


一、团队介绍

团队面向地下空间、智慧矿山等领域,致力于智能检测与模式识别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研究多源信息的全面感知、实时互联、分析决策、自主学习、动态预测与协同控制方法,实现对复杂系统多源信息的智能感知、数据耦合分析与智能决策,为复杂系统重大风险辨识、风险态势智能分析与监测预警等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推动地下空间、智慧矿山等复杂系统的发展。

近五年,团队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JG重点项目、重大企业委托项目(单项经费超过1000万元)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山西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多项技术发明在企业得到转化应用;围绕智能传感与检测、模式识别、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等关键技术研究,在IEEE TCSVTIEEE SPL、通信学报、煤炭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

二、研究方向

方向1: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

面向矿山领域广泛存在的多样化图像处理需求,开展了目标检测、行人重识别、超分辨率重建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致力于突破传统图像处理方法在复杂环境中的技术局限,构建了智能化、自动化的安全隐患辨识与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危险区域入侵检测、矿山风险识别与预警等,显著提高了矿山环境监控和安全管理的精度与效率,实现了对矿山设备和人员的实时监测,大幅增强了矿山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了矿山行业的现代化和数字化转型。


方向2:复杂环境大数据智能运维技术

针对矿井、深地等复杂环境下各作业环节之间高度耦合、不同设备的维护需求差异大等关键问题,研究了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析决策平台。通过构建数据可信分析与度量模型,大幅提升了复杂环境下人--环多源异构数据利用率,并提出了异常工况智能判别方法,形成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预警管控策略,有效改善了复杂环境运维管控措施的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实现了对复杂环境下作业全过程的实时监测、安全预警与智能管控。

方向3:智能无人系统与装备

针对无人矿卡、井下可移动机器人等装备存在的信息感知效率低、环境适应能力弱等关键问题,开发了复杂作业环境下的智能感知算法,提高了对阴暗、多尘等特殊环境的检测和识别能力,并提出了智能无人系统自适应决策方法,形成了动态响应智能控制理论,使无人系统能够根据感知信息动态调整作业策略和控制参数,提升了无人系统在复杂环境下智能作业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研究成果为煤矿井下智能巡检、露天矿山高效运输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团队主要成员

所长:程德强

副所长:寇旗旗徐飞翔

1)教授

程德强袁小平

2)副教授

陈烨寇旗旗徐飞翔

3)讲师与助理研究员

江鹤宋天舒陈亮亮

团队教授简介:

1.程德强,男,教授,博导。现任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党委书记,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信息化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高教学会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智能检测与模式识别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感与检测、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技术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和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等20余项;主持企业委托煤矿智能化项目(其中1个项目资金额度超过1000万元)10余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IEEE TCSVTIEEE SPL、通信学报、煤炭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技术发明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其中获授权美国发明专利3项,牵头制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团体标准2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第1)、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第2)和中国煤炭科学技术一等奖(排第3)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

2.袁小平,男,教授,博导。曾任中国矿业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副主任、主任,人工智能系主任,首届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负责人,首届江苏省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负责人,江苏省在线课程负责人,校级电子技术课程群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实践基地创始人、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电子系统设计、物联网技术、信号处理与机器视觉,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持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5项。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级学科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多项。

 

扫一扫分享此页
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