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首页 >> 师资队伍 >> 科研团队 >> 正文
智能工业与应急物联网研究团队

一、团队介绍

团队面向工业复杂环境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场景应急通信与组网技术需求,开展挑战环境通信与组网、低空物联网、智能图像与视频分析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互联网、企业数字化、矿山智能化等领域。

近年来,研究团队承担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技基金、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深圳市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甘肃省科学技术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煤炭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行业协会科技奖励10余项,获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特等奖、石油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一等奖、校教学成果特等奖、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校优秀研究生导师等教学成果奖10余项。在IEEE IoTTIMTMMTCOM、通信学报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专利40余项。团队毕业生就职单位包括蔚来、海康威视、宁德时代、浪潮、浦发银行、国家电网、中煤科工、中国移动等行业领军企业。

二、研究方向

1.智能工业物联网

面向工业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工业4.0领域新型应用,针对工业复杂动态场景工业机器人、智能摄像仪、传感器/执行器等物联网设备高可靠无线接入和实时传输要求,研究业务属性感知的无线通信与组网,面向算网融合的云边协同业务部署、异构算力编排与分配和分布式/轻量化AI模型优化,任务为中心的通算存多维资源协同优化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搭建形成了软件定义工业无线网络原型系统,解决了工业生产大规模设备接入、智能化任务泛在计算和生产设备/流程自主协同交互等共性技术难题。研究成果已应用至矿山/电厂等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工业智能物联网异构计算资源优化


边云协同的动态任务分配与服务迁移

2.复杂环境无人机应急通信网络

针对地下空间、高层建筑等复杂环境灾后应急场景中覆盖需求突发、网络拓扑快变、应急业务并发等挑战,发挥无人机集群全地形灵活部署、动态重构与实时响应等方面的优势,研究场景认知的无人机按需部署、无人机自适应拓扑控制与基于业务优先级的确定性资源调度方法,基于软件无线电架构设计了统一的通信协议栈并搭建了复杂环境无人机应急通信网络半实物仿真平台,形成了韧性可重构、柔性自适变的无人机集群自适应组网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案,有效解决了复杂环境灾后应急场景网络优化策略难以根据环境变化快速调整的瓶颈性问题。


3.视频结构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面向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广泛存在的视觉感知与分析处理需求,开展了目标识别、视频可视化重建、安全行为识别与场景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平台开发应用,致力于突破传统视觉分析方法在复杂环境中的技术局限,研究校园、矿井等复杂场景下的跨域精准行人搜索与重识别方法,构建室内室外复杂场景的无监督全景拼接和三维视觉重建开发系统,实现石化、矿井、船港等场景下的行人、装备违规动作与交互行为精准识别;研究智能交通、安防场景下的环境要素感知技术,开发交通违章识别系统硬件平台,显著提高了复杂场景视觉感知分析与行为安全识别的精度与效率。

4.视觉感知质量评估

随着高清显示、虚拟现实和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视觉内容的质量要求日益提升。然而,图像和视频在采集、压缩、传输和显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引入失真,影响观看体验。视觉感知质量评价旨在模拟人类视觉系统对视觉内容的感知机制,通过设计数学模型量化这些失真和视觉质量。近年来,课题组在虚拟视角合成质量评价和虚拟现实全景质量评价方向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与视频编码、流媒体传输、医疗影像和自动驾驶等领域。


三、团队成员

所长:孙彦景

副所长:张晓光李松

团队包括10名成员:

  (1) 教授:孙彦景张晓光

2)副教授:李松云霄王博文周玉王刚刘卫东

3)讲师:陈瑞瑞

4)博士后:董锴文


扫一扫分享此页
扫码关注